
首页 > > 地产新闻 > 金融 > 不务正业向房地产放高利贷 河北企业正经吗
不务正业向房地产放高利贷 河北企业正经吗
2011年08月24日 14:34核心提示
银根紧缩,不少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出钱来,但上半年虽然股市陷入流动性紧缩的压力,但总体来看上市公司并不缺钱。 由此,上市公司纷纷借助银行等机构搞起了委托贷款,年利率一般都达到了12%以上。高利息收入使得部分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甚至荒废了主业。
“手机中的战斗机”变身“放债王”
已经被“ST”的宁波上市公司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公告称,2010年4月份向青海中金提供委托贷款金额为人民币9000万元整,本金与利息已经全部收回。月息1.3%,这笔一年期的贷款给波导带来了1404万元的利息收入。
所谓委托贷款,这里主要是指由上市公司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上市公司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
但这并不是ST波导唯一的一次放贷。今年4月30日,波导再次向淮安一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贷款5000万元,贷款期限12个月,年利率18%。
ST波导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报显示,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14.58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3.83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达到50.47%。委托贷款的收益占利润的一半以上。
上市公司借银根紧缩放贷成风
ST波导的所作所为亦是冰山一角。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8月22日,共有107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涉及委托贷款、年利率在12%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3家,除ST波导外,还有武汉健民、维科精华、钱江生化等上市公司。涉及金额超过24亿元。一半贷款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年利率则达到21.6%。
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此番重出江湖则与三年前经济背景极为类似。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实体经济因银根收紧陷入经营困难。上市公司抓住机遇,纷纷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收取高额利息回报。
据粗略统计,2008年1~5月进行委托贷款业务的上市公司有13家,而2007年全年大约只有10家。2008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公告达31次,涉及金额近50亿元。当时的委托贷款绝大部分年利率都在10%以上,有的高达20%。
如今这一幕与历史惊人相似。当前的经济形势虽较2008年好,但银根紧缩的现象有过之而不及,上市公司显然又嗅到了赚钱商机。
委托贷款多流向房地产企业
记者浏览了前述13家公司今年发布的委托贷款公告,发现大部分委托贷款的借款人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与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极差钱”的境况倒是可以相互印证。
ST波导今年4月份新放出的5000万委托贷款,借款方即为淮安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贷款用途为该公司的“业务经营”。
维科精华今年初放出的1.5亿元委托贷款,对象凯翔集团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同样涉及房屋建筑、房地产开发等。
腾达建设今年7月追加的一笔高达5亿元的委托贷款对象为其控股子公司——腾达运通置业,贷款用途明确为“支付土地竞买款项及后期项目开发”,年利率不低于12%。
相比之下,房地产行业因受政策调控,开发商资金普遍紧张,但在高额利润里的刺激之下,更容易受到放贷上市公司的青睐,房地产企业因此也成为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主要流向地。
河北上市企业比较务正业
相比之下,河北上市企业还是极务正业的。记者查阅上半年河北上市公司相关公告,没有发现涉及“委托贷款”业务的内容。
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做委托贷款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方面浙江、广州等地的上市公司总量较多,质量较好,资金面比较宽松,另一方面,当地民间信贷市场比较活跃,贷款需求也比较大。
但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高利率的委托贷款可以为委托方带来高的利息回报,加快企业闲置资金的流动,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过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利润过于依赖委托贷款显然荒废了主业,公司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垫支资金,不为委托人介绍借款人,不接受借款用途不明确和没有指定借款人的委托贷款,不承担贷款损失风险。委托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央行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的上下限。这就是说,银行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只做见证,不担风险,一旦贷款收不回来,坏账风险将由上市公司自己承担。
责任编辑:置家编辑
文章来源:http://cz.zhijia.com/news/20110824/1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