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 超大 行高 马上打印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 地产新闻 > 本地 > 南陈屯乡做实“基础服务”接地气

南陈屯乡做实“基础服务”接地气

2014年09月04日 08:07

南陈屯乡通过做实“基础服务”、创新联系服务机制,扎实推动党员干部接“地气”、充“氧气”、增“底气”,并且成为转变干部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农村面貌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做实“基础服务”打造宜居新农村

今 年以来,南陈屯乡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将30个村分为样板村、重点村、一般村,因村制定方案。各村以广播、黑板报为载体,大 力宣传“四清五化”工作的重要意义,确保全部参与无漏缺、无拖延。各村干部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入户宣传,赢得了广大群众对“四清五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目 前,全乡所有行政村已全部环境卫生达标,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托管。省级重点村东屯、西屯、小狄庄、姚庄子全面达标,其中小狄庄、东屯被评为全市十个精品 片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乡域环境焕然一新。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南陈屯乡小朱庄村党支部书记朱金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 的赞誉。他放下自己的企业,一心扑到村里的工作上。他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先后完成了村民饮水改造、小街小巷硬化、修建文化广 场、安装路灯、墙面粉刷等工作。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改厕和筹划村民中心建设。在推进村民改厕时,一些村民多年的传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有的还存在靠院外厕 所占地盘思想。面对这种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带头扒掉了自家的厕所,率先修建双瓮式卫生厕所。党员、村民代表层层带头,迅速在全村掀起了改厕高潮。

着力服务西部新城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南陈屯在全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践行群众路线、打响十大战役、啃骨头克难关、决战西部新城”活动,涉及 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东塑、一方征地等13个重点项目。他们集中时间、力量倾力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重点任务。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大运河森林公园 等新项目是他们服务的重点。同时,他们还肩负着维护19座企业大厦、吉林大道、上海路打通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施工环境,全力支持小流津河综合治理和景观改造 工程,积极推进储备地等项目的征地清表任务。

南陈屯乡以发展壮大五针松、葡香园和西屯农业产业科技园项目建设为龙头,推进绿色、无公害农 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做强产业支撑,着力实现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的工作目标。加大特色生态农业安置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培训出掌握先 进的种、养殖技术的新时代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今年,南陈屯乡加大了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村 民中心、农村文化广场、农村幸福院、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构筑农民的“精神家园”。目前,全乡已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0个,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围绕重大年节,他们精心筹备了春节联欢晚会、秧歌会、全民健身活动等一系列文体活动,送电影进农村120场,文体活动做到了“日日有演出”,进一步丰 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培育和扶持“天韵艺术团”“农家乐艺术团”等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力量,组织了文艺演出队、秧歌队、健身舞队 等文艺团体。

创新联系服务机制

构建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

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争做优质服务先锋活动,大大激励了党 员干部带头服务的热情。南陈屯乡科级干部、村干部带头包村包片联系服务群众,让大家感到党组织服务就在身边。他们实行开门办公,工作时间内随时接待群众。 推行科级领导“信访接待”制,科级领导实行公开接访,领导姓名、职务和接访时间公开告知,每周一至周四,均安排科级领导直接接待来访群众,面对面地倾听来 访群众诉求,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完善乡村服务平台,按照三级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在便民服务站将具有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服务职能的站所设立了8个服务窗 口,又设置了法律服务、业务咨询、土地审批等“外延服务”,将入驻中心服务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分工负责的事项向群众公开,实现了利民惠民服务项目的集 中化。在全乡30个村设立了便民服务室,工作人员由村“两委”干部兼任或专人负责,为本村群众提供无偿代办服务,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创 设条件,搭建载体,使干部服务群众更直接、更便捷、更有效。仅南陈屯乡就有1700余名党员到居住地党支部报到,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残、环境整治、法律 援助、纠纷调处等志愿活动,为辖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等便民服务。他们还在全乡党员中开展了志愿者全覆盖活动,为志愿者注册登记台账。目前已为 1294名志愿者建档,与315名弱势群体结对子,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203户,党员参与服务活动达1000余人次,党员个人慰问困难群众 5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2件。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极大促进了全乡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在融洽党群关系的同时,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为“靓丽、繁华、宜居、和谐”新运河的全面建设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曹美芳

文章来源:http://cz.zhijia.com/news/20140904/28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