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家庭农场莫搞形式化

扫描到手机 土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4-01-28 19:18 字号:T|T

  家庭农场莫搞形式化

  家庭农场被作为当今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就目前的实践来看,还要谨防家庭农场形式化。这种形式化主要表现为:

  急躁冒进,不分情况“一刀切”。实行家庭农场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有好处不代表人人认可、处处适宜。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民,对家庭农场“新政”,先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农民了解了,愿意流转自家的土地了,家庭农场才会有地可种。其次,家庭农场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用地要达到一定规模,而我国不同地方的不同地形决定了一些地方如丘陵、山区,没有足够的土地开办家庭农场。这时候切忌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违背政策初衷和实际情况发展家庭农场,损害农民利益。

  登记了事,后续服务跟不上。家庭农场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决定了必须以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有力的市场为支撑。也就是说,一旦家庭农场获得成立,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帮扶、支持就不可或缺。目前,种粮补贴主要是补在土地拥有人的头上,而使用土地的承租人没有获得相应的种粮补贴。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撑,不仅难以调动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积极性,而且已经办起来的家庭农场,也难以坚持下去。

  家族势力称霸,掏空农民利益。众所周知,在农村,家族势力有可能是农村发展的正能量,也可能具有较大破坏性。推行家庭农场模式,要防止农村的家族势力为了获取利益,依权仗势,凌驾于国家政策之上,假借农户自愿土地流转名义,施家族淫威强行承包土地,从中谋不当之利。

  要真正发挥家庭农场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抓紧配套制度研究,及时堵住相关漏洞,力戒农地流转中家庭农场流于形式,成为空壳。

  河南内乡县 余明辉

  家庭农场别成圈地“敲门砖”

  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在各地兴起。但有种现象值得警醒:有些地方借家庭农场之名,打起了“擦边球”——把农场内的辅助用房盖成永久性建筑,用来搞集餐饮、洗浴、娱乐等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场内的粮地、果园和鱼塘则沦为“配套景观”。更有甚者,有的人利用一些农民的“短视”,以每亩八九百元的租金大量“圈地”,导致土地暗抛荒。这不仅危害国家粮食安全,使农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空间,也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众所周知,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继续明确,大力支持、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不应成为圈地的“敲门砖”,而应当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主阵地。

责任编辑:置家编辑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精彩组图